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发布日期:2021-10-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用“十个必须”,深刻总结了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把对经济特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和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是深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圳始终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把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位置,着力破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民生领域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特征作出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


  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目标。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深圳是一座人口数量巨大、人员流动频繁、人口结构特殊的超大型城市,市民群众对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居住等有着多层次需求。必须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树牢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价值取向,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把“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领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距离群众期待仍有一定差距。群众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的反映较为强烈,既有较长时间历史积弊的缘故,也有制度机制创新不足的缺憾。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思维探索系统解决方法,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层次难题。


  把“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作为工作支撑。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智慧,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倾听群众呼声诉求、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才能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民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上来。必须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战略牵引,进一步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才能同群众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把“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作为工作路径。实践证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需要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深圳发展格局“西密东疏、南重北轻”,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基层管理相对薄弱,内部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必须把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力推进原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才能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二、始终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到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上


  群众所盼即是改革发展所向。深圳坚持民生导向的改革思维,用心用情用力锻长板补短板,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加舒适。


  以超常规举措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把教育问题放到国家战略需求、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谋划,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基础教育学位建设。下大力气消除学位缺口,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34.8亿元、年均增长近30%,相当于同期GDP增速4倍。召开建市以来首次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规划至2025年将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座,从根本上解决学位紧张问题。以近六成学位满足非户籍适龄人口入学需求,率先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午餐午休服务新模式,促进人的平等、全面发展。二是推进职业教育争创世界一流。瞄准“高精尖缺”,紧贴城市产业需求,积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造产教融合标杆和人才培养高地,2所高职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三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南方科技大学631录取模式改革全国瞩目。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累计1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居内地高校第18位和第8位。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获批成立,中山大学·深圳投入使用,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集聚。


  以机制创新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与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努力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是稳妥有效处置疫情。全力打赢境外关联本土疫情防控硬仗,为有效应对处置Delta等变异株疫情积累宝贵经验。超额完成18-59岁大规模人群疫苗接种,市民健康防护屏障更加牢固。二是补齐基层医疗短板。创新性规划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90%以上的居民10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市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三是加强优质资源供给。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三甲医院增至23家,8家医院进入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同类百强,本市参保人市域住院率达到98.1%,肿瘤医院市外患者占比达45%,湾区医疗中心效应初步显现。四是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出台全国首部地方医疗条例、健康条例等地方法规,健康深圳建设体系逐步健全,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实现全域全覆盖。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获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五大健康引领型城市首位。


  以强力手段应对住房难题。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正确处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关系,用科学系统的办法解决特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一是多渠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构建“1+3+N”住房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严格稳控住房价格。及时处置投机炒房行为,形成持续有力震慑;果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出台最严格限购、交易政策,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发布机制,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引导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三是推动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深入开展首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率先出台租赁指导价格和涨幅标准,稳定市场租金水平。四是率先迈向住有宜居。创新轨道车辆段上盖建设公共住房,提升出行便捷性和经济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职住平衡;率先应用装配式建造及BIM技术,提升公共住房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同步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效提升居住品质。


  以一流标准提升城市品质。把满足人的多维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一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QI优良率达97%,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千座公园之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二是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启动“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获评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入选全球十大最佳旅游城市,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实施高质量就业计划,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9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2倍。养老金标准16年连涨、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低保标准、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全国最高,敬老优待覆盖面全国最广。


  三、努力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双区”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根本立场,也是根本要求;既是价值追求,又是行动方略,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断深化。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主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


  一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既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一方面,要在更高水平上回应民生需求。持续加大教育、医疗、住房、文化、养老、托幼、生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制度创新成果落地,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民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强民生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释放消费潜能,从民生需求中发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点,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对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提升相关领域品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劲。


  二是努力实现人人尽责与人人享有相待而成。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作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展非户籍人口参与基层治理途径,进一步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畅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行业协会等参与城市建设渠道,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条件、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民生事业,促进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动社会办医高端化。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婴幼儿照护托育体系,建设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无障碍城市,逐步推进全民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是努力实现工作实效与机制长效相倚而强。正确处理好群众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等关系,注重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形成以机制保障实效、以实效增强机制的良性循环。要紧盯问题、狠抓落实,着力办好年度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困难,切实让人民群众看到新的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要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在系统涵盖“民生七有”目标涉及重点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量化目标,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