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上学、出行、吃饭、养老、看病、住房、就业等等,对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都是大事。深圳作为一座新兴的年轻城市,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回应市民关切,固牢民生之本,集中力量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的短板。
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方面投入,“十三五”期间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奋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社会民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教育:2021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学校146所
穿过围挡、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项目现场,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8月初,学校外装已经基本完成,预计8月下旬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全部完工,9月1日正式开学。
教育是民生之首。面对就学压力逐年增加之势,深圳一直重视学位建设,破解学位紧张的难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中小学学位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加一倍以上。五年来,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达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6%。2020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印发基础教育学位建设重磅文件,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其中,2021年全市计划建成投入使用学校146所(74所中小学和72所幼儿园),新增学位约13万个。
学位的高供给满足的不仅仅是深圳户籍学生,目前,全市近六成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较好地保障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即使上不了公办学校,孩子在民办学校,同样也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针对市民需求强烈的课后服务难题,深圳出台《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并于2021年春季学期起分批、稳步推进,做法经验获得教育部推介。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开展了课后服务,73%的小学生、83%的初中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2021年9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也将全面推进。
交通:全面进入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
12条地铁新线(段)开通,运营里程由178公里增至411公里、位居全国前五,地铁四期及四期调整线路全面开工……“十三五”期间,深圳强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进入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
深圳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南坪快速三期、坂银通道、深华快速、东部过境莲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观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7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春风隧道是我国在建开挖直径最大盾构隧道,妈湾跨海通道是我国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海底隧道首创水下互通立交。
交通品质点亮了城市新面貌,深圳创建精品示范路28条,刷新桥梁700余座,完成90个片区交通微循环改造,拆除梅林关等15个关口及24个耕作口,全市道路综合完好率达97%,道路景观环境焕然一新,交通设施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深圳还创新出台公交“差异化”补贴政策,有序开展公交线网重构,优化调整线路近700条,减少低效同质化线路近100条,轨道公交一次换乘可达87%建成区,率先建成公交都市。
医疗:积极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深圳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聚资源、以创新促提升,着力优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深圳大力建设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名,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0%、65%、47%,原特区外地区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分别从2.7张、2.55名提高到3.8张、3.09名。创新性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23家区域医疗中心、21家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为推进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网格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圳还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水平医学院校来深办医行医;引进肿瘤医院、阜外医院两个“国家队”,累计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45个,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市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行列,三甲医院总数达到23家;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稳步提高,11家医院获评A级以上,其中8家医院(综合医院3家,专科医院2家,中医院3家)进入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