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高铁即将通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迎来38岁生日,也迎来“软硬兼举”的全新发展格局。
“审批不见面,办事零跑腿。”在今年6月底推出首批10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后,深圳市近日正式发布第二批20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全流程网办”“网上申报,证照快递送达”“自助终端立等可取”三类。
“不见面审批”改革推出以来效果明显,其中用人单位办理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即“人才秒批”事项)共计52247笔,为深圳市引进人才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这是深圳加大“软件环境”建设力度的一个具体例子。今年初,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打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市场具活力、综合成本佳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深圳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水平地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正在全力推进‘软件革命’,通过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再改革’等措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国际化法治环境。”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深圳也正在构筑“新硬件”。
深圳前海,宽3米、高3.2米,宽敞通畅的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多达6层,涵盖商业、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停车场功能的交通枢纽;宽敞的区域主干道;每栋不重样的矮层建筑群;集中成片的高楼大厦……从填海而成的一片滩涂起步,这个地方通过8年地上地下复合开发,建设呈现加速之势,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已初步显现。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设同样如火如荼。按照战略构想,这里不仅是高端企业、高端项目、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的新窗口,将成为引领深圳城市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深圳宣布:对内以建设重点区域为支撑做强“都市核”,高标准规划建设17个重点区域,把深圳打造成一座多中心、多引擎的大都市;对外在延续东进战略的基础上提出“西协、南联、北拓、中优”,以打通战略通道为重点强化对外辐射,努力成为链接国内外、陆海空一体发展的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城市。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继续致力于实施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启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高标准规划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正在构筑的,不仅是‘城市基础硬件’,也是‘科学基础硬件’。”吴思康说。
“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须有我”的担当,奋力抢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38载不懈奋斗,深圳绘就一张新蓝图,进一步厘清了作为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不是当单项冠军,而是要多领域全方位地走在前列;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领先,而是要全过程领跑;不仅要走在全国最前列,更要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