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村筚路蓝缕闯新路

发布日期:2018-07-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1978年至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
  从曾经的“鸭屎围”到现在的现代化社区,从年人均收入100元到现在的15万元,从“一穷二白”到现在村集体固定资产35亿元……40年间,南岭村人筚路蓝缕,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之路。

  经过40年拼搏奋斗,如今的南岭村,已经成为深圳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巨变的缩影、发展的样本。本报记者走进这片热土,探访历史的见证者,探究蕴藏在这块土地上的奥秘。

  敢闯敢试:构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由布沙路转入开放路,映入眼帘的是南岭村社区印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幅背景墙。居民在广场上休闲锻炼,路面整洁如新,商户规范经营,现代化社区气息迎面而来。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南岭村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只有崎岖坑洼的石子小路,到处都是鸡毛鸭粪……在当时的宝安县,南岭村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村容脏乱差是出了名的,被称为“鸭屎围”。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在这历史性的转折一刻,南岭村人看到了改写命运的机会。当时,宝安县实施“内引外联”,时任布吉沙西大队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张伟基瞅准机会,很快引进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南和电子厂和华南电子厂,解决了村里不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招商引资成了改革大潮里的头等大事。那时候,张伟基天天带着几个人到新安酒店守候港商,好不容易等到港商,就带他们到村里考察,但没一个人愿意在这建厂,很多企业老板看到南岭村的环境后扭头就走。怎样才能吸引企业进村?张伟基觉得要营造一个适合投资建厂的村容环境,不能再像以前被人叫做“鸭屎围”。

  很快,全村开始着手整治村容村貌。环境的提升果然令前来考察的商人眼前一亮,觉得这个村虽然很穷,但干净整洁,最终,第一家落户的是港商投资的松果丝花厂,然后厂家一个接一个地来到村里办工厂做生意。

  改革开放的路上,南岭人敢闯敢试:

  1984年,南岭村率先办起村医院、推行统筹医疗,外来劳务工在村医院看病不用花钱;

  1986年12月,南岭村成立全国第一个村级共青团委员会,率先引导全村的企业都成立共青团和工会组织;

  1986年2月,深圳市宝安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学习南岭村的决定》。南岭村借此东风,大手笔引进港资,建起村里第一个大型工业区……

  那些年,南岭村彻底摆脱小农经济模式,构建起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这是南岭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大步。

  敢为人先: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如今,在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致富思源展览馆中,一幅幅承载着历史的老照片,一件件触动记忆的老物件,记录着南岭村的发展轨迹。

  当年,张伟基当选南岭村首任村长时,对所有村民作出了四项承诺:吃饱饭、有钱花、住新房、健康长寿;到如今,这些承诺都一一兑现。

  南岭村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持续提速:2001年,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南岭村村民张育彪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南岭村新“带头人”;2004年,南岭村推进农村城市化,由村改制为社区,成立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006年,南岭村成立了社区党委,是深圳市第一个“村改居”社区党委。

  进入21世纪,南岭村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求水山酒店是深圳首家村办五星级酒店;大力发展商业,新增大型商业广场和商业街数十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对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建设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并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这些年来,以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协调发展、成效喜人。

  目前,南岭村拥有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和旅游景区配套等生产经营性集体物业100多万平方米,有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启迪科技园,有南岭1983创意小镇,1万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3万平方米的休闲公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体中心、大剧院、体育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南岭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7年社区集体总收入达到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5亿元。

  转型升级:重塑“南岭精神”

  这几年,南岭村大力推动社区经济转型升级,先后启动多个重点发展项目:

  “南岭1983创意小镇”项目——该项目与留学生海归团队合作,把原来一个10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园区改造成为集研发、创新、环保等新理念、新产业为一体的创意平台。

  生物医学项目——南岭股份合作公司引进并持股的生物医药项目深圳康体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新一代单分子抗体。

  组建“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南岭村正加快南岭基金和创投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守着土地、靠着房租、不搞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还有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张育彪说,作为集体经济的代表,南岭村要提升市场化运作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从过去的“房东经济”发展出“房东+股东+实业家”的新模式。

  今年年初,南岭村提出重塑“南岭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南岭村全村的水泥路都是南岭村民日夜加班铺设的,这支队伍叫‘上山队’‘打路队’。”张育彪说,南岭村的过去,靠的就是“勇于改革创新,坚持苦干实干”的“南岭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社区将大力弘扬“南岭精神”,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再创新业绩。

  

  作者:邸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