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门第先兴学第 振书声后振家声
龙华区观湖松元厦陈氏家族好家风代代传承
陈氏祠堂的楹联上写有家训——“振于无境,能而有为”。
观湖东,松元厦,昔日陈氏家族千里跋涉,徙居于此。龙华区观湖街道松元厦陈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有两件影响深远的事——过番和办学。过番闯出了新天地,也为办学积累了资金;办学则开启了民智,传播了文化。
“振于无境,能而有为”是陈氏家族的家训,激励一代代后人奋发向上,如今的松元厦陈氏家族秉承优良传统,文风蔚然,世代传承“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好家风。
兴家先兴学一族开办9所私塾
松元厦社区,在苍翠秀丽的背夫山下,陈氏家族祠堂坐西北朝东南,由上、中、下三堂及两侧横屋组成。“源从长乐,业创宝安”,这副镌刻在宗祠大门上的对联,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松元厦陈氏家族的由来。
根据《松元厦陈氏族谱》记载,松元厦开基始祖陈振能,在1751年携眷从长乐(今梅州市五华县)辗转来到龙华观湖松元厦。初到松元厦,生活艰辛,陈振能带领家人,以客家人勤劳勇敢的精神,披荆斩棘、垦荒种植、开基立业。陈氏族人在松元厦开枝散叶至今已有250多年。
在陈氏宗祠内,“振于无境,能而有为”的楹联熠熠生辉。“于无境中抒大意、写有为,开阔自由视界,增长更多学识,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所作为。”今年74岁的陈仲宏将家训铭记于心,作为振能公的第八代后人,长期生活在松元厦社区的他对祖先当年艰辛创业的历史熟稔于心。
秉承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陈振能14岁就以《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砥砺心志。到松元厦开基后,不管生活多艰苦,陈振能都没有放松对后人的教育。“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他也以这样的训勉,激励后人发奋苦读。其还在屋前树石旗杆,以褒奖中举登科的后辈。
一族之长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整个家族的家风。陈氏家族从第三代起,就开办了家族私塾,教育子弟。从此,陈氏族人在私塾里勤学苦读,吟诗作对;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振能公集中全家族的力量在自家设私塾,节衣缩食购置经、史、子、集图书,想方设法筹钱聘请当地名师来家教授孙辈们。”陈仲宏说,陈振能曾将购置年货的钱买了整车书,这一典故在当地成了一段美谈。“宁可不添新衣也要买书,他心里很清楚,这些书对后人读书进业定有大裨益。”
至清朝末年,陈氏家族一共开办了9所私塾,办学经费由各房的“学田”收益维持。陈仲宏解释道,“学田”是当时家族各房为发展教育事业而专设的“良田”,其收成全部用于支持教育。如今,保存完好的私塾“永修斋”仍傲立于古朴村居之间,向后人诉说着陈氏家族过去那段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振兴史。
崇文重教蔚然成风人才辈出
铭记先贤尚学之家训,秉承崇文重教之传统,陈氏家族耕读蔚然成风,从第四代起便英才辈出。在“能而有为”家训的勉励下,陈氏后人更是勇闯海外,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侨胞有1万多人。
据陈氏族谱记载,在民国以前,陈氏全族共有庠生11名、监生34名、贡生5名、举人1名,诰封品级和出任文武官职的有17人。陈氏家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胜枚举,在1949年以前有近70人,在1950年以后有近千人;约有30人被授予专家、教授、高级职称;有10余人担任过各地侨领;有十余人参政担任县团以上职务。
今年84岁的陈干万,也是松元厦陈氏第八代后人,青壮年时在空军部队服役32年,转业后投身筹建深圳机场,曾任职深圳机场筹建处副主任,亲历了深圳机场的建设全过程。退休后,陈干万热心于家族文化的梳理,历时两年多主编了《松元厦陈氏族谱》,牵头组织筹建了松元厦文化大楼等。
“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家风家训一脉相承,家族团结齐心、奋发有为,也将重教情结代代相传。”陈干万介绍,受崇文重教的家风影响,陈氏后人热衷于兴学办校,开创了捐资办学的风气。陈氏族人为公益曾有过7次大型募捐,其中4次就是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1914年,陈氏家族联合海外侨胞,将家族9所私塾合并,开建永修小学。1929年,陈氏族人筹资约4万两白银,扩大永修小学规模,另选校址新建学校,改名为振能小学。1946年,陈氏家族侨胞再次捐资创办了振能中学,成为当时宝安县第三所中学。1950年,宝安县政府接管了振能中学,把原属东莞临时设于牛湖广培小学校舍的观澜中学迁来与振能中学合并为宝安县立第三中学,也就是现今的观澜中学。1987年,陈氏族人侨胞再次筹集近120万元,建设振能小学教学楼,到1998年,陈氏族人500多人又筹集了420多万元,修建了振能小学新教学楼。
“振于无境,能而有为”,如今也成为了振能学校的校训,历经百年,薪火相传,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在当地最为典型的是陈干清一家,不仅祖上出了三代秀才,而且包括他自己和子孙四代19人中也有18人为大学生,后人中多人成长为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堪称“大学生之家”。
打造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弘扬好家风
近日,松元厦陈氏祠堂里一场庄重的拜师礼吸引了不少居民围观。这是振能书院开班后,迎来的首批数十名7岁至15岁的社区少年儿童学员。
振能书院是基于陈氏家族“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陈氏祠堂的文化发展起来的,是松元厦社区打造的精品项目。振能书院先后开设了二胡、国学、国画、毛笔书法、中国梦等公益课程,其中多项课程的主讲老师就是来自陈氏家族的文化名人。其中包括创作巨型宣传画《小平在深圳》的油画界大师陈炳林、松元厦麒麟队负责人陈佛生、书法家陈炳基等一批名人。
陈仲宏也是振能书院培训课的主讲老师之一,多次在振能书院里,向社区的孩子们讲起陈氏家族的家风家训。“让孩子们了解历史,能够传承祖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未来能有所作为。”
龙华区观湖街道纪工委副书记王建平表示,龙华区计划利用陈氏祠堂等资源,打造区一级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以及打造家风家训文化长廊。目前项目已经在规划中,通过基地的建设更好地弘扬陈氏家族“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让“振于无境,能而有为”的精神得以更好传承。
专家点评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力:
陈氏家训至今 仍有教育意义
陈氏家族“振而无境,能而有为”的家训,让族人传承着勤劳、节俭、重教和仁厚的品质,影响了一代代人。中国传统大多数家族都很重视教育,但像陈氏家族倾全族之力投入教育的还是比较少见。百年前这个家族建立的振能学校,至今还在使用,它不是一种文物,而是作为一个遗迹,仍然保留着教育的价值。也正是由于重视教育,陈氏家族涌现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很多爱国侨领。
陈氏家族“振而无境,能而有为”的家训放在今日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振而无境,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境界,能而有为则是实实在在的奋斗。这个家族在几百年家风家训的指引下,一步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家族也没人发生过贪腐违纪的事,这跟家风教育密切相关。这个家族的家风实际上和我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吻合的,也跟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
一个家族受家风影响,族人从小就勤学苦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圳挖掘本地优良的传统家风,尤其像陈氏家族这样的优秀家风,家风可以带动学风,学风可以带动社会风气,这影响的不仅仅是陈氏家族,甚至可以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