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名臣后人迁龙岗近300年 训戒代代相传

发布日期:2017-07-06   来源:深圳晚报

  四贤望重家声远 三谏名高世泽长

  北宋名臣余靖后人迁居龙岗近300年,秉承先祖训戒,代代相传

W020190809645804030664.jpg 

  余氏祠堂。

W020190809645804092686.jpg

  兰著学校旧貌。  

  “四贤望重家声远,三谏名高世泽长”,在龙岗回龙埔的余氏祠堂上,一副堂联中的“四贤”“三谏”均出自北宋名臣余靖。北宋庆历年间,时人尊余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为四贤,系天下之清望,其写下《从政六箴》《规诫》作为余氏家训,告诫后人为官处世之道。余氏后人分别在回龙埔老围、上角环、吓屋和盛平荔枝园村扎根近300年,遵循祖训,代代传承。

  北宋名臣余靖

  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余靖被后人称为“异代九龄”,在多地立祠纪念。在龙岗回龙埔的余氏祠堂内,近300年历史的祠堂显得陈旧斑驳,祠堂经历了几次修葺,最近一次在1983年。内堂堂联上挂着“四贤望重家声远,三谏名高世泽长”的堂联,彰示着余氏家族的由来。

  根据《余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余靖三子余淑第二十世孙余廷兰、余廷著从广东长乐(五华)蛇塘窝迁至龙城回龙埔,建老围立祠堂,后人子孙目前分布在回龙埔上角环、老围、吓屋、松元头、盛平荔枝园村,在龙岗当地生活的约有1000多人。

  据族谱记载,余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从政四十一年,官至工部尚书,卒后赠刑部尚书,谥“襄”,后人尊称他为“忠襄公”。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

  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与欧阳修、王素被称为“三谏”,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宋仁宗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余靖的后人就以“风采”为家族堂号,供奉余靖画像,传扬余襄公的品德和事迹。

  余靖一生两袖清风,以清廉朴素名重朝野。余靖认为为官之要义首在清廉。他提倡轻车简从,上任卸任,从不要人迎送。嘉祐二年三月,余靖调知潭州,严令官员不许泄露,谢绝一切馈送,悄悄地卸任而去。主政一方时,余靖从不收取地方一款一物。任职广州期间,余靖到下属州府察访,端州府(今肇庆市)送他一个端砚,高州府(今茂名市)送他两颗图章,他都拒绝,自己掏钱买下。余靖在广州任职近五年,为政清廉,在晋升离任前,“不载南海一物”,受到百姓的称赞。

  《从政六箴》告诫后人为官之道

  自魏晋以来,余氏一直是书香传家、簪缨不绝。余氏家训有十二条,分别是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和乡党、隆祭醮、重教育、勤诵读、慎交友、务耕稼、崇节俭、戒争讼、惩横暴;家规有八条,涉及尊老尽孝、谦和为人、公正处事、俭朴持家等多个方面。

  余靖留给后人的《从政六箴》《规诫》,表达了他对余氏后人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一直激励着余氏族人修身律己、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与余氏家训家规一脉相承,将清明治国与廉洁齐家完美地融和在一起,激励和鞭策余族世世代代弘扬爱国精神,传承良好家风。

  “清箴:政为民纲,清本士节。立于寡过,先乎自洁。根不坚固,枝必颠折;公箴:厥初生民,罔有纪极。群居离处,斗智竞力。乃建官司,分其曲直。所以衡鉴,所以纠纆。抱公绝私,是为率职。……”在《龙岗家风文化》一书中清晰记载,余靖所写的《从政六箴》,总结出“清”“公”“勤”“明”“和”“慎”等六字箴言。

  他首提便是《清箴》,提出清廉是从政的最大操守,抱公绝私、一心为公是从政的重要原则,勤勉是从政的应有毅力,明察、明辨、明断是从政的综合素质,中和是从政的博大胸襟,谨慎是从政的持重风格。在长达四十一年的从政生涯中,余靖一直都在躬身践行他的从政六箴,清廉自重,抱公绝私,勤政为民,谦和豁达,慎思明辨,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兰著学校培育五代回龙埔人

  据不完全统计,余靖的后裔有100万人左右,且遍布世界各地,并成立了世界余氏宗亲总会,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和中国香港、澳门都设有堂会。

  今年71岁的余育康一直居住在回龙埔,据他介绍,余氏后人居住在龙岗回龙埔的约有1000多人,余氏后代一直遵循祖训,重视教育将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本份做人回馈社会。

  坐落在龙岗区中心城回龙埔的兰著学校,创办于1929年,由牙买加华侨余晋棠、余铭芳发起,向各界华侨募捐建造而成,校名为纪念祖先余廷兰、余廷著而取为“兰著学校”。学校建成后,龙西、龙东、黄阁坑、盛平等片区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惠及周边50多平方公里的居民。

  兰著学校培养教育了回龙埔五代人。余丁生、余才生毕业后于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余丁生任参谋长,退役后任广东省林业厅厅长;余才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政委。东江纵队两广纵队排长余仙佑也是原回龙埔村人,于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余伯良在日寇入侵华南前,从大溪地回来,组织龙横坪抗日自卫队,宣传抗日救国,保卫家乡。

  在回龙埔,一个习俗保留了多年,那就是每年春节都要写一副新的对联——“四贤望重家声远,三谏名高世泽长”,挂在祠堂堂联上。66岁的余进康是村里一名退休干部,近年来多次挥毫负责写对联。他表示,村里希望通过对联提醒向前来祭祖的余氏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要记住自己族人的由来,要继承祖辈的教训和精神。

  “来了就是回龙埔人!”黎美球作为回龙埔的为数不多的外姓村民之一,现任职回龙埔社区工作站副站长,成为当地一名村干部。他坦言,回龙埔邻里之间和睦融洽,主要是余氏后人不排外,对在当地扎根发展的外姓村民很包容。

  “外姓村民对回龙埔的发展也有贡献,《规戒》里写道‘睦宗族、和乡党’,就是教育我们做人要谦和豁达、宽厚待人。”余进康如此回应。

  专家点评

  从政“六箴”对党员干部起到警醒作用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孙骞

  调查走访回龙埔余氏,我们发现,作为余靖的后代余氏一族保持着良好的家风。余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杰出的著名政治思想家。他给后人留下的家训,对为官和做人都有明确的训规。其所著的《从政六箴》提醒后人从政要清廉公正,而在做人方面他的《忠襄公》也提出了十二条的规戒,对子孙为人处事有一个明确的指引。

  回龙埔余氏族人不多,但余氏后人的足迹遍布海外,也算是侨乡,我们调查发现余氏在海外的族人大富大贵的不多,大多是小康家庭,但这些后人谨记祖训热心家乡的建设,兰著学校就是余氏后人在海外积极奔走募资回国建设的,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了一番贡献。

  余靖的《从政六箴》,是他退出官场后对自己从政四十多年的总结,也是他对后人为官者的希望。从政“六箴”放在当代也能对党员干部从政起到启发作用,能提醒党员干部心中装有百姓使用好手中的权力,要有勤政意识和作风,其产生的影响力非常深远。(陈逸群 刘苏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