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赤胆忠心投革命 家风廉正家国情

发布日期:2017-08-24   来源:深圳晚报

赤胆忠心投革命 家风廉正家国情

曾生回乡建立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为蛇口打开改革“口子”


W020190809645807492196.jpg

位于坪山的曾生故居。

W020190809645807586249.jpg

位于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曾生雕像。

  “半生戎马战东江驰鲁豫淮海挥师曾伏虎,一代豪雄丞桑梓固南疆终身奋斗为腾龙。”历任东江纵队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广州市委第三书记、交通部部长的开国将军曾生100周年诞辰时,东江纵队和两广纵队的老战士们献上这副对联,概括了曾生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

  他是一位归侨,一介书生,初不谙军事。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以一腔热血主动请缨在东江燃起烽火。借本家宗祠之助,他建立当地第一支抗日游击队,这支铁军后来被朱德总司令誉为与八路军、新四军同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曾生坚守着的家国情怀带动了曾氏族人参与革命,而曾家“家风廉正、大公无私”,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乡建立第一支抗日游击队

  据载,坪山区本地曾姓人家是曾子的后人,曾氏祖先从山东一路南迁,历经江西、福建和广东。最终,曾子63派传人曾宏儒的五世孙曾简辉兄弟从广东五华迁至坪山,两兄弟在清朝雍正年间将曾宏儒的骨骸从广东五华迁至坪山,最后安葬在马峦山的嶂顶。300年过去了,曾宏儒在坪山的后人繁衍生息,目前已发展壮大到5000多人,其中涌现了东纵司令员曾生以及大万世居等优秀人物和建筑。

  在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门前面,有一座颇具沧桑的客家古围屋,这座有超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现在是石灰陂村曾氏的祠堂,其正门上“石灰陂”几个大字,是曾生将军题写的。当年曾生受命回家乡拉起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即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就是在这座百年老屋成立的。

  1938年10月,曾生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委派来到坪山,秘密主持召开了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作出了建立敌后抗日武装的部署。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从此拉开序幕。

  游击总队当初在曾氏祠堂成立时,一无武器二无军饷,游击队员仅有几十人。曾生只好与族人商量,把祠堂拥有的五支土枪和两门土炮、六个土礼炮拿去充当最初的抗日武器,唯一像样的一支左轮枪,是他父亲从悉尼购买送他的礼物,此枪一直为曾生私人佩戴。

  曾生的父亲是一名外国商船的海员,辛苦攒下的积蓄用来在老家坪山购置了10多亩土地。为了养兵,曾生说服母亲卖掉了家里的土地,这个朴实善良的客家妇女,支持了儿子的革命事业,但将地契交给曾生后,还是哭了三天三夜。曾生对此安慰母亲,“没有国哪有家”。

  从1938年游击队的几十人,到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时的一万余人,一天军校也没上过的曾生,在战火中锤炼成了赫赫有名的东江纵队的司令员。1945年8月15日,曾生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华南抗日纵队代表,接受在广东的日军投降。

  在曾生的影响下,石灰陂曾姓村有宗亲曾伟、曾春连、曾观如,一门三姐妹曾明日、曾明月、曾明道,侄女曾平、曾秀……还有3位烈士曾观和、曾谭恩、曾送。当时石灰陂村仅有104口人,就有22人参加了革命。

  当年还有不少妇女为游击队碾米、挑掮、送情报,特别是东江游击队从日寇侵占的香港抢救出文化名人,石灰陂村妇女为他们挑行李带路,做了不少贡献。

  平易近人纪律严明

  今年89岁的曾柏生曾是东江纵队《前进报》的宣传兵,对曾生平易近人的为人充满敬意。

  “曾司令见到谁都握手,没有官架子,和战士们一起排队一起吃饭,还要帮战友盖被子。”据曾柏生回忆,坪山人对曾司令的评价都很高,群众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报告给东纵的情报员。当年因为年纪小,曾柏生没有上过前线,但回忆起当时抗战的复杂战事,他依旧历历在目。“军队工作、统建工作、群众工作做得好,大家都信任东江纵队。”曾柏生说。

  而据东纵老战士、今年91岁高龄的黄伟回忆,当时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部队有非常严明的纪律,就算是遇到中秋节,战士们所到之处按要求不能拿老百姓任何一点东西。抗战胜利前夕,东江纵队发布了《关于反贪污腐化问题的指示》,要求队伍养成廉洁奉公、忠心为革命的精神。

  1960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曾生“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主管广东省国防、外事和统战工作及广州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同时还兼任了其他许多职务。

  曾生的儿子曾凯平今年67岁,谈起父亲的人生历程,依然豪情满怀。他表示,那段时间父亲特别辛苦,因为用脑过度,曾一度掉光了头发。可令曾生满意的是,他在任期间,在首要考虑老百姓吃饭问题的同时,还办了几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建成了东深供水工程。它既解决了香港同胞用水困难,又使宝安等地10多万亩农田免除了旱患。

  1975年,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的曾生,同时兼任着香港招商局董事长。改革开放初期,他坚决支持自己的老部下袁庚创建蛇口工业区,时常到工业区关心和帮助建设者们。不到3年时间,就有300多家“三资”企业在工业区办厂,使蛇口成为全国最先改革开放的窗口。

  一身正气以身作则

  “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事业,却从来不愿展现自己个人。”曾凯平回忆,曾生是一个生活简朴,对自己和子女都严格要求的人。

  作为开国少将的曾生,时常教育子女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享受特殊待遇。“父亲不让我们坐他的车。他经常告诫子女,不要搞特殊化,要融入老百姓中。”

  曾凯平说,他的姐姐,上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按照父亲当时的职务和地位,给姐姐安排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父亲却没有将姐姐安排到广州市工作,而是分配到了当时条件艰苦的海南。姐姐直到成婚以后,才跟随丈夫回广州当了工人。而他的哥哥,17岁在南海舰队当兵,父亲没有让自己的老部下、老战友给予任何照顾,也是靠着哥哥自己在基层摸爬滚打摸索。

  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曾凯平坦言,“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和他说话的时间没有很多,因为他工作的重要性,他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工作方面,他给我们的教诲身教多于言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建设背后就有曾生后人和一些东纵老同志的筹资努力,工程历时3年筹备和建设,于2000年竣工落成。

  “建设东江纵队纪念馆,是想让后代永远记住东江纵队为国为民浴血奋战的这段历史,永远教育和激励后人。”黄伟曾任东江纵队纪念馆第一任馆长,他还专门编写了一本《红军长征精神代代传》,作为坪山各社区家长学校的教材,向年青一代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如今,东江纵队纪念馆已经成为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成立10多年来,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来缅怀革命先烈,也感知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专家点评】

  保护好历史的“根”,传承学习革命精神

  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副会长 李建国

  曾生早年曾随父亲到澳大利亚求学,回国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曾生本可以做一个无忧的“少爷”,但因为社会的不公、外敌的入侵、自己的信仰,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革命工作。为了组织队伍抗击日寇,他甚至卖掉了祖田,回家偷粮食充军粮,创建了东江纵队。

  曾生是一个生活简朴,对子女要求严格的人。在战争年代,他对待战士、百姓平易近人;在和平年代,他也时常教育子女不要因为自己是高干子弟而搞特殊待遇。对于现在有的领导不仅自己搞特殊,对自己的子女、亲属都搞特殊待遇的现象,曾司令的作风值得为官者弘扬和学习。高高在上和特殊待遇只会让干部领导失去群众的信任,失去威信。

  作为一名深圳本土将军,曾生不仅为解放深圳作出了突出贡献,更远见卓识地直接推动了这片土地的改革发展。曾生早年活跃在深圳、香港一带,对香港的繁荣、对深圳的贫困,以及通过对外开放发展本地经济,有非常深切的感受。

  改革开放时期,曾生是交通运输部部长并兼任香港招商局董事长,蛇口工业区的成立、坪山的开发都有他的支持。可以说,曾生为蛇口最初打开一道改革的“口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生的家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坪山曾家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历史的“根”,传承革命精神,当然这也亟须政府牵头,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陈逸群 张欧 王保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