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盛平官氏族人谨记祖训家规世代传承200多年
重义厚礼怀天下 惜廉重教扬家风
官氏祠堂。
“东南佳气”这四个字刻印在官氏宗祠的第一道门上,清晰醒目。官氏族人秉承“九叮咛”“九要九不要”的家训家规,在深圳龙岗盛平官新合村繁衍生息、延续血脉,至今已有200多年。
在这里,一代爱国华侨官文森的家国情怀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佳话,也深深地印记在官氏族人后裔子孙的心中。如今,承载着官家红色革命记忆的炮楼将被建成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官氏族人正在修缮族谱,不仅让官氏后辈承袭世代良好秉性,也将让更多的人知道官氏家族的祖训家风,将家族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
官氏家训“九叮咛”世代相传
经过春雨洗礼后的官氏祠堂越发显得庄重。门前的“苦练树”依旧挺拔屹立守护着官氏家族世世代代,大堂里高高挂起的官氏家训多了一份历史积淀下来的庄严肃穆。
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官氏祖先文清公从广东五华(长乐)迁至龙岗上墟,其孙子新禄公勤劳致富,事业蒸蒸日上。随后,新禄公便亲手创建了八角大楼——官新合村。嘉庆年间,其移居崇元阁建造一座屋宇命名为“余庆堂”,寓意着丰衣足食、人人有余、可喜可庆。
岁月变迁,新禄公的后裔子孙于1931年重建官氏余庆堂,至今已有87年历史。新祠堂坐北朝南,正门额匾上镌刻着“官氏宗祠”四个大字,刚劲有力。而今,官氏子孙散落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定居官新合村的族人有200多人。
官新合村官氏家族始终以“九叮咛”和“九要九不要”为家训世代相传。走进祠堂,飘逸洒脱的字迹映入眼帘,崇文尚武、重义厚礼、爱惜廉耻、耕读勿废……这些官氏家训成为官氏后人做人做事遵循的准则。官家家训“九叮咛”:一、勤俭治家,至亲莫舍;二、择师教子,毋以鄙吝废学;三、兄弟贵和气,和气致祥,勿贪婪,贪必败,前车可鉴……如今读之,字字犹如父辈在耳边谆谆叮嘱。“九要九不要”更是用朴实的语言,规范着官氏族人的行为准则:一要父慈子孝,二要兄友弟恭,三要夫和妻顺,四要讲仁讲义,五要力读勤耕,六要安分守法……这些优良家风传统辈辈相传,指引着官氏族人坚守廉、诚、智、信文化。
官氏后人重义厚礼传承好家风
官氏族人秉承着淳厚朴实的优良家风和浓烈的爱国情怀,后人中涌现出了官文森、官淑佳等爱国华侨。
官文森是官氏余庆堂后裔子孙的光荣。谈及官文森生平事迹,今年83岁的官氏第9代后人官健民满脸骄傲地介绍道,抗日战争时期,远在异国他乡的官文森毅然捐款支持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当时还团结10多万侨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声势浩大,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源源不断地以物资、捐款等形式支援接济东江纵队,组织‘文森队’回国抗日。”如今,官健民回忆起前人的丰功伟绩,总是满腔的敬佩之情。1949年,官文森作为中国致公党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议,参与起草《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直到今天,官文森的事迹仍为后人赞叹与歌颂,深受后裔子孙的爱戴。他将官氏“重义厚礼”的家训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官氏后辈。
“耕读勿废”这条家训也始终得到官氏家族后人的代代传承。官氏族人的私塾余庆学校,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家中不论男女,只要是适龄儿童均在此读书,因此家族中女孩子都识文断字,该校1949年后并入南联小学后停办。
“1951年,官文森欣闻家乡龙岗盛平乡筹资建校,立即捐出巨款,兴办盛平小学。”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官健民依旧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事情发生的年份。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官健民已从教30余年,先后在珠海、中山、宝安等地教书育人,最后落地盛平学校从教。他坦言,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文化给学生,同时也教导学生注重道德修养,践行祖先流传下来可贵的精神品质。
红色记忆老建筑将建成艺术博物馆
昔日爱国华侨与抗日救国紧紧相连,他们承袭下来的官氏家训不断教化一代代官氏族人,朴实珍贵的家风已深深烙印在英勇抗日的风骨中,一脉相传。
新昇齐楼矗立在官新合村老围屋旁,在平矮工整排列的围屋映衬下,新昇齐楼奇伟磅礴的气势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虽然时隔久远,但新昇齐楼四个大字依旧苍劲有力地挥洒出历史感,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印尼华侨官淑佳出资,委托他弟弟建造的客家炮楼,迄今为止已有86年历史。”官健民指着新昇齐楼四个字说道。抗日战争期间,这栋炮楼起了极大的防御外敌作用。不仅可以保护全村人的性命安危,还是东纵游击队抗日据点之一,游击队员们经常在这里联络、开会,也有前线伤病员在此疗伤。
作为见证历史印记、承载红色记忆、寄托客家乡愁的重要载体,老炮楼历经风霜打磨仍稳如泰山,守望着代代官氏族人。现今,老炮楼已被确定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点,也将会被打造成古建筑艺术博物馆。“我们尽量保存原有的样貌,不改变文物的原状。”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曹伟透露,今后可能在馆内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起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并且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对外开放。
修缮族谱激励后人承袭祖训
官氏子孙自幼遵照家规家训,勤勤恳恳做事,顶天立地做人。“爱惜廉耻”作为官氏家训中重要的一条,成为官氏族人铭记在心的教诲。
“我们族人都遵纪守法,安守本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发生违法乱纪的事情,未出现重大刑事案件。”官氏第十四代后人官文威说,正是因为深受祖辈的家训教导的影响,鞭策着族人“守分安生、毋作非为”。作为现任松元角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官文威严于律己,常常以身作则教导孩子,树立安分守己的榜样。
目前,官健民正在完善修编族谱,他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照片,打算挨家挨户派发出去。“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族谱是怎么样的、祖先的由来,又遗留下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他表示,去年圣诞节,移居香港的族人回到官新合,同族相聚,300余人参加,宴席摆了30余桌。他殷切地希望这样的族群聚会越来越多,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家乡的建设发展,更好地将官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在官健民看来,家训家风是一个家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表现,是一个家族传承延续后代的灵魂,只有将古迹文物和族谱保护起来,官氏族人才能更好弘扬发展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让优良家风源远流长,激励后人。
专家点评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孙骞
“九要九不要”具有深远教育意义
官家家训“九叮咛”“九要九不要”,用十分淳朴的语言表达出浓厚的家国情怀,用大众化的言辞展现了妇孺皆知的优良家风,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出官氏精神。
质朴淳厚的家风中,流露出官氏族人严守家法训条的一面。“力读勤耕”“安分守法”……都给官氏的子孙后代起到了重要的警醒作用。余庆堂对面修建的余庆学校旧址一如既往地保留完好,虽然学校已经停办多年,但官氏后人并没有因为土地的升值而变卖。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同时,官氏家族向来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方面也是一视同仁,子孙后代皆可在余庆学校念书修身养性,可以看出官家对教育十分重视。
在当今社会,“九要九不要”依然可以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其核心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对人德行的最基本要求,具有非常深远教育意义。官氏族人因对旧屋老宅存有深厚的感情,新昇齐楼、德茂世居都保留完好,而新昇齐楼作为深圳市活化利用的典范,将家族事迹、客家物品等纳入展览陈列,起到了教育后人的重要作用。以实物为鉴,触景生情,更有说服力地让后代了解先人创造美好家园的来之不易,也让后人更好地传承祖先的优良家风文化,珍惜当下。(陈逸群 张柳晴 王保红 杨树生/文 陈逸群/图)
新昇齐楼矗立在官新合村官氏围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