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别让“清水衙门”沦为“腐败洼地”

发布日期:2017-03-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纪委机关报近期刊文指出,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反馈在媒体公布后,引起不小反响。原因可能是巡视涉及的部门、单位不少被认为是“清水衙门”,如学会、协会、报社、作协、残联等,也出了不少问题。事实证明,不论在哪里,只要管党治党虚应故事,监督监管形同摆设,制度纪律束之高阁,一定会出现“不是衙门胜似衙门”的特权,出现“看似清水水不清”的浑浊。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朱昌俊(四川成都 媒体人):所谓“清水衙门”,其实原意就是指没有油水或油水少的机构或单位,而这里的油水,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灰色收入”。但在现代意义上,不管是哪个公共部门,不管掌握资源的多与少,都应受到同等的监督与权力制衡。否则,再小的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变成绝对权力,都会酿成严重的腐败。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通常认为,“清水衙门”管钱管物少,权力不算大,岗位廉政风险不高,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近年来,“清水衙门”也出了不少腐败案件,有些案件还令人触目惊心。

  有些人把“清水衙门”看成是块“免责牌”,认为监督部门忙于查大案要案,没心思顾及小腐和蚁贪。有此心理,“清水衙门”反倒容易产生腐败,沦为“腐败洼地”。其实,贪多贪少,虽程度不同,但性质一样。不仅如此,由于“清水衙门”的腐败往往涉及到扶贫、助残、惠民等资金,且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属于群众身边的腐败,其性质无疑更恶劣,影响也更坏,理应与其他关键部门和岗位同等监督,使廉政监督不留任何死角。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一些容易被遗忘、被忽略的“清水衙门”,以令人震惊的违纪违规事实打破了公众的刻板印象。“清水衙门”上演“变形记”,根源在于权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约。当“紧箍咒”沦为“稻草人”,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时,一些人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利益变现的渠道,找到空子就会捞一笔。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清水衙门”不能成为监督监管的边缘地带和空白地带。压缩权力在制度纪律之外运行的空间,斩断藏污纳垢的利益输送链条,提升违纪违规成本,“清水衙门”里的人才会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整理: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