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经常会遇到各类饭局。国庆将至,很多“亲朋好友”可能还会提前预约您的时间推杯换盏,交流交流感情。但有些饭局还真碰不得。对此各地纪委相继划定“饭局红线”,铁面执纪,比如浙江丽水明确了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包括公款宴请、上下级之间相互吃请、同城之间安排公务用餐、基层单位吃请、各类带有敛财性质的宴席以及其他违反规定、有损形象的吃请等等。就此话题,本期“廉议汇”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饭局有风险,赴宴须小心。特别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有些饭局更是去不得。详细列出20类禁入的饭局,既是为了便于官员们能够早知晓、早预防,也是为了让廉政建设能够更加具象化。所谓“吃请”虽然司空见惯,却可能涉及很多问题,比如说公款吃喝、权钱交易、抱团合伙等等现象。必须坚定不移地守住底线。这不仅是为了维护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只有自爱、自重,多一点谨慎少一点贪婪,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陷麻烦。
涂启智(广东深圳 职员):详细列出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让从严治党有的放矢,并且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领导干部该懂得“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下级请吃不行,因为即便下级私人掏腰包,日后也会巧立名目从公帑里支付;接受企业安排的宴请,官员就会对不同企业厚此薄彼,使企业本应享受的普惠政策天平严重失衡;参加同学会、老乡会等带有小圈子性质的聚餐,权力主导的利益分配可能丧失规范与规矩,势必陷入“人熟多吃四两豆腐”的小集团泥沼。
王言虎(北京 职员):从严治党的疾风劲吹之下,如何正确地参加一个饭局,对领导干部来说,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必备技能。但“哪些饭局不能去”这类规定的可操作性有多强,仍值得探讨。比如,杭州市纪委规定,领导干部参加饭局要做到“三问”——“谁埋单”、“和谁吃”、“在哪吃”,这“三问”背后勾连的是领导干部的自觉性,如果领导干部参加饭局时“不想问”呢?“三问”的可操作性也值得商榷。反腐需要精细化的技术设计,更需要良好的可操作性。若不能保证制度设计的高效落地,纵法良意美,终归无异于“挂在墙上的月亮”。如何提高“饭局指南”的操作性,显然还需要制度设计者更全面地考量。(整理:尹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