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形象工程坏形象 面子工程丢面子

发布日期:2024-12-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花1100多万元违规维修政府办公楼楼顶,花1300多万元建广场景观小品;斥资12亿元建对外交流中心,豪掷超1.2亿元打造智能化信息系统……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整治形式主义必须持续用力,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紧盯不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吴一琦(广东东莞 职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但仍有个别领导干部旧习不改,干工作“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此作为标榜政绩和仕途攀升的资本。

  挖空心思“作秀造势”,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群众不买账、干部意见大、社会影响坏。被通报的一起起典型案例反复证明,形象工程坏形象、面子工程丢面子,热衷此道者最终只会自毁前程。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持续整治和三令五申之下,各类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绝,甚至一些地方的形象工程还披上新马甲,这背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涉及到公共财政预算管理问题了。应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加强资金的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断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同时,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一把手”花钱“一支笔”、决策“一张纸”、项目“一手抓”等现象,让重大工程决策全程晒在阳光下,在扩大社会共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把财政资金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孔德淇(广东广州 媒体人):畸形政绩观不除,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可能偃旗息鼓。党员干部应当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这一根本性问题,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要刹住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评价指挥棒也是关键。考核领导干部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把真干假干、干好干坏辨别出来,把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民造福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如此方可倒逼党员干部正确把握“显绩”与“潜绩”的辩证关系,不贪一时之名,摒弃急功近利,把精力投入到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中。

  (整理:尹传刚)


不“造景” 多“造福”


  ■ 清风扬

  为了所谓的“形象”“面子”,一些地方大手大脚让人瞠目。

  因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成为社会反面典型,其实是彻底丢了面子、毁了形象。一些领导干部关心的是个人升迁,其错误地认为,与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干实干压茬干相比,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更能在短期内标榜发展成果,于是便出现了无视地方客观情况、漠视群众实际需求,大肆铺摊子、堆盆景的现象。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从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作为从重或加重处分情形。让铁纪“长牙”、让规矩“立威”,让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者失名失利、担责受惩,才有望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群众满意是最大的“面子”。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校正政绩观,不图一时之名,不贪一时之功,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力气花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不“造景”、多“造福”,多办群众期盼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群众自会看在眼里、赞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