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村务公开栏里,自己的名字已从“贫困人口”一栏跳入“预脱贫人口”一栏,河源市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村民张月来有了一种比获评先进还要自豪的喜悦,嘴唇一咧,笑了起来。作为盐田区的对口帮扶村,蒲田村地处偏僻,村落零散,山高坡陡,是盐田区精准扶贫对口省定贫困村中交通最不便、条件最艰苦、工作最难开展的贫困村。戴浩洋却在此扎根两年,将曾经地大人少、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贫困村改造成了现如今道路互通、产业定位准确、贫困户减少三分之二的崭新面貌。
扎根扶贫一线解决交通难题
戴浩洋自200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办事处工作。2016年,戴浩洋担任盐田街道办事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并主动申请赴河源市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2016年5月至今,驻村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戴浩洋仍然坚守在扶贫一线,安安分分做新来的“村中人”,急一切村中所急之事——听取村委会干部情况介绍,查阅大量资料,走村入户与贫困户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村民经济来源,认真倾听贫困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
“一开始申请来扶贫是响应党的号召,而且觉得没有体验过这份工作,来了之后才发现,扶贫工作远没有想的容易。”戴浩洋告诉记者,他在扶贫工作中深切感受到蒲田村地处偏远,且道路情况复杂,多高山丘陵,交通极度不完善,村里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交通问题是制约蒲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于是戴浩洋想方设法推动实施“修路兴村”工程,与当地干部一起制定了2条进村道路和1条村内道路修建规划。据悉,目前,3条道路已经修通2条,另外一条正在修建中。道路交通的改善,使得蒲田村至河源市区通行时间缩短30分钟,村内居民集中居住点互通道路100%硬底化,得到了村民群众一致好评,也为村内产业升级打下了基础。
情系贫困村民找准发展支柱
道路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全村找到支柱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戴浩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努力方向。他说,扶贫不止于扶几户人,而要实现全村的可持续发展。而蒲田村地广人稀,可开发土地少,产业项目匮乏一直是困扰村民生产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戴浩洋提出蒲田村要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缺牙山蝉子顶风电项目的旅游资源,结合村内正在兴建的“寿山禅寺”旅游项目,确定高山乡村生态旅游作为蒲田村产业脱贫主要方向。据此,驻村工作队联系了农业、旅游发展企业对蒲田村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并鼓励村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旅游业。
“光旅游还不行,要让旅游转换出经济价值,让村民能够实际受惠。”考虑到村里土地利用情况,戴浩洋联合驻村工作队择优推动村委会和河源市顺农(开发)集团联合打造“蒲田村百果鲜摘园扶贫产业项目”,充分整合当地优质生态、秀丽风景、人文风俗等资源,鼓励村民参与有机农产品、手工竹制品、农家乐饭店、乡村客栈等旅游配套项目,带动当地现有产业升级发展迈上新台阶。
带病坚持工作实现5个“100%”
工作在河源,家人在深圳的戴浩洋工作日都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偶尔抽空回家。但在2017年10月,因车辆故障,戴浩洋在回家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和椎管狭窄变形。在手术住院期间,戴浩洋坚持带病工作,将扶贫工作会议开到了医院病房里,在病床上继续与镇村干部商讨扶贫工作。
参照盐田区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戴浩洋帮助村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他的努力推动下,精准扶贫取得较好的成绩,两年来共申请和利用扶贫资金约427万元,开展23个扶贫项目,推动22户贫困户77名贫困人员顺利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5个“100%”:村内自然村互通道路100%硬底化、村内居住人员100%使用上干净安全自来水、符合条件贫困人员100%纳入社会保障、100%可开发贫困户有了生产发展主导产业、乡村保洁覆盖率达到100%。
戴浩洋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在自己扶贫工作期间,完成最初制定的扶贫三年计划,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让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上一个台阶。(记者吕薇 杨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