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
——追忆扎根基层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楷模”李夏
2018年6月29日凌晨,长安镇大源村发生特大洪水,李夏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山路进村,组织群众排除险情、核灾救灾。一直忙到中午,李夏才发现自己脚已经泡肿了,就光着脚在群众家门口核对灾情。李夏牺牲后,他母亲看到这张照片说:“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我为儿子感到骄傲!”汪夏寅 摄
10月23日20时40分,距离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还有20分钟,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会议室里已亮起了灯光,乡党委、政府全体干部都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见证他们的好战友、好兄弟李夏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庄严一刻。
“老百姓有什么困难,他都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帮老百姓解决。”“现在路修通了,菊花销量好了,人也快活多了,这其中都有李夏的心血。”李夏扎根皖南山区偏远乡镇工作8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群众口头禅。
“他是真的喜欢基层,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在采访中,不只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在他们眼中李夏就是一个“讲普通话的本地人”,是自己的亲人。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的几个细节,也验证了群众的说法。
“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劲。”这是李夏常说的一句话。群众家有困难需要帮助,他冲在前;山里发大水需要派人值守,他也冲在前。
2018年6月29日凌晨,长安镇大源村发生特大洪水,李夏冒雨前往转移群众。由于村口道路被洪水包围,李夏和同行的镇干部们只能绕道危险的山路。原本10分钟的路程,李夏冒着生命危险走了40分钟。不断滚落的山石,让走惯了山路的其他干部也觉得后怕。
入村后,大家抓紧排除险情、核灾救灾,一直忙到中午。脱下沾满泥、灌满水的雨靴,李夏才发现自己的脚都泡肿了。同行的长安镇副镇长汪夏寅抓拍下了这个瞬间,把照片拿给李夏看。李夏却说不要让家里人知道了,免得担心。
李夏牺牲后,母亲才看到了这张照片。“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我为儿子感到骄傲!”她摩挲着照片,安慰哭泣的儿媳。
在发布仪式现场,大屏幕播出的短片公开了多张李夏生前的工作生活照片。其中一张是李夏和同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帮大婶提着一篮子南瓜。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成为李夏与群众心连心的生动写照。
电视机前,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曾任绩溪县长安镇纪委书记的章毓青已经泣不成声,“一闭眼,总感觉李夏还在大家身边,还那么开心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章毓青回忆,这个城里来的小伙子刚来时,还有人怀疑他是来“镀金”的,没想到他一来就改变了大家的印象。“别人都是等待分配任务,跟着领导下乡,李夏是有事没事就往群众家跑。”
为了克服“语言困境”,李夏用最笨的方法学习当地难懂的方言,虽然闹了不少笑话,却很快掌握了打开群众心扉的钥匙。为了帮助群众生产生活,这个从前稻麦不分的小伙子,经常挽起裤腿就下了地,最后也成了半个种花生、养菊花的专家。“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李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
李夏牺牲后,家人来收拾遗物,除了很少的几件换洗衣服外,一件迷彩服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李夏最常穿的衣服之一。
“迷彩服耐脏耐磨,穿着方便,在乡镇工作很需要。”荆州乡党委副书记汪龙山回忆,有些年轻干部觉得迷彩服不怎么好看,不太喜欢穿,李夏却毫不在意,经常穿在身上走访群众。“老百姓看到这件衣服,就觉得亲切。”
李夏生前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很多都是身着同样的迷彩服:刚到乡镇时,和同事一起去参加植树,他穿着迷彩服;参加地质灾害演练,他穿着迷彩服扛着红旗跑在队伍中……
除了迷彩服外,遗物中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包裹。平时住在乡镇,周末才有机会回家的李夏,每次回去都提着这两个包裹。
“每次回家,他总是带两个包,一个背包里装衣服和生活用品,一个公文包里装着工作资料。”李夏妻子宛云萍说,李夏经常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加班,如果接到紧急电话,常常拎起包就出发了。
李夏是个很顾家的人,到乡镇工作8年,每天晚上和妻女视频,都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到周五,女儿习惯把爸爸的拖鞋放在门口,却常常等不到爸爸回家,气得她嘟起小嘴学着奶奶直呼其名,“臭李夏”。
吃住在镇上,给了李夏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机会。无论白天黑夜、分内分外,李夏总是随叫随到、随到随办。“他问我身体好不好,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抱起我家小孙女叮嘱她要听奶奶的话。”长安镇高杨村贫困户许冬仙仍然不愿相信李夏牺牲的事实。至今,她家中还贴着带有李夏泛黄照片的帮扶联系卡。
李夏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多年来,绩溪县应急办等多个县直部门都想选调他回县城上班,他却都谢绝了。他总是那句话:“我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着他们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内心充满成就感。”
高杨村村民葛洪亮住在村口的位置,她家房前曾是种着蔬菜、花生等各种作物的农田和一条弯弯曲曲的田埂路,再往前就是时常淹没在云雾中的茫茫徽岭。
李夏常来她家,帮她下地干活,还建议她多种些菊花,说这样效益好。葛洪亮有顾虑,李夏开导她,技术不用愁,他会从家乡黄山市请来技术专家,销路也不用愁,家门口的田埂路马上就可以翻新了。
“他总是说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环境好,一来就有家的感觉。”在葛洪亮的记忆中,李夏从来都把他们当作自家人。
如今,葛洪亮家门口的田埂路已经翻修成了宽阔便利的砂石路,路旁开满的菊花则诉说着对李夏最深沉的思念。